对脑卒中,预防非常重要,那么,在日常生活中哪些人应该特别注意预防脑卒中呢?下面让我们来详细谈一谈。
(1)控制高血压
根据卫生部门的统计资料显示,目前我国高血压病患者已超过2亿人,患病率在13%左右,并以每年300万的速度增加,其中老年人的高血压患病率更是高达25%-35%。
高血压实际上与人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有很大关系。因此,远离高血压,就请建立合理的饮食、规律的作息及良好的心态。提醒高血压患者,必须重视高血压的治疗,在医生指导下选择有效、安全、利于长期坚持服用的降压药物,使血压保持在正常水平,才能避免脑卒中的发生。
(2)及早发现并重视“小中风”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又称“小中风”。是指历时短暂、但反复发作的脑局部供血障碍导致的供血区局限性神经功能缺乏症状,每次发作历时数分钟到1小时,一般24小时以内恢复正常。小中风是完全性脑卒中的最危险信号,是脑梗死的特级警报。
“小中风”虽然病情轻,发作时间短,暂时不会对人体造成实质性的伤害,但却常是脑血栓和脑出血的先兆。因此医学界也将“小中风”称之为脑中风的红色报警信号。应切记,一旦发现上述症状,不可忽视,应及早就医,认真治疗。
(3)早期发现并积极治疗心脏病
各种原因所致的心脏损害被认为是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心脏在缺血时,心排出量和循环血量减少而造成脑部血液供应不足,脑组织在缺血缺氧和血流动力学的改变条件下,尤其是对于患有脑动脉硬化的中老年人,就会极大地增加了脑卒中发病的危险性。并且,心脏病人可直接导致脑卒中的发生,如风湿性心脏病时附壁血栓脱落而造成脑栓塞,即是脑卒中的直接原因。
(4)控制糖尿病
糖尿病是脑卒中,尤其是缺血性卒中肯定的危险因素,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脑卒中的独立危险性增加2倍。所以空腹血糖尽量控制在7mmol/L以下。
(5)颈动脉狭窄
脑血管由于长期血流的冲击、炎症因子的损害等因素,血管壁粗糙,附壁血栓形成,血管狭窄,血压下降,而更重要的是附壁血栓不断脱落,阻塞远端脑血管,导致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
(6)血脂异常与卒中
血脂异常也是脑卒中的危险因素。血清胆固醇水平过低时容易发生脑出血,而当血清胆固醇水平高时则易发生脑梗死。脑卒中的危险与血清胆固醇之间呈“U”字型相关关系。即当胆固醇轻度增高时脑卒中的危险随其增高而下降(“U”字的左半),而当胆固醇明显增高时,脑卒中的危险随其增高而上升(“U”字的右半)。
(7)注意控制体重
肥胖与脑卒中的关系不似与冠心病的关系那样明显,但可通过血压因素间接影响脑卒中的发生。流行病学的纵向研究证实,体重的改变与血压的变化呈正相关,降低体重可减少患高血压的危险性。超过标准体重20%以上的肥胖者患高血压,糖尿病和冠心病的危险性明显增大,其中高血压的患病率比正常体重者高2.9倍。由于高血压和冠心病均是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因此可以认为,肥胖(超重)与脑卒中有间接的联系。
(8) 戒烟
经常吸烟是一个公认的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其对机体病理生理作用是多方面的。主要影响全身血管系统和血液流变学如:使血管硬化、弹性减低,升高纤维蛋白原的水平,促使血小板聚集,降低高密度脂蛋白水平等。长期被动吸烟也可增加脑血管病的发病危险。
(9)限制饮酒量
一般认为,无论一次醉酒或长期酗酒,都会增加出血性脑卒中,包括蛛网膜下腔出血与脑内出血的危险。但对于脑梗死的相关性目前仍有争议。认为长期大量饮酒和急性酒精中毒是青年人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10)合理饮食,减少食盐摄入
我国食谱中脂肪摄入量增长较快,脂肪和胆固醇过多摄入科加速动脉硬化的形成,继而影响血管的正常功能。每天增加一份水果和蔬菜可使卒中的危险性降低6%。其次,食盐量过多可升高血压并促进动脉硬化形成。脑卒中北高南低的地理分布差异,与全国各省市食盐消耗量调查显示的地理差异相吻合。所以应限制食盐的摄入量(<6g/人/天)。
(11)体育锻炼
增加规律、适度的体育运动是健康生活方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年人每周至少进行3次适度的体育锻炼活动,平均每天活动的时间不少于30分钟(如快步走、慢跑或其他有氧代谢运动等)。
(12)保持良好的心态
应控制情绪,保持愉快的心情。忧伤、烦躁、紧张、疲劳等都会使交感神经兴奋,血管活性物质增多,引起全身血管收缩,心跳加快,血压升高。
(13)季节与气候
季节与气候脑卒中发病与季节和气候的关系,早已引起人们的注意。文献资料多认为脑出血发病冬季较多,而脑梗死发病者夏季偏多。
(14)遗传作用
有关脑卒中遗传因素的作用仍不清楚。多数作者认为脑血管病是多因素遗传,其遗传度受环境因素的影响甚大。但迄今为止,欧美许多研究并未能明确证实遗传因素与脑卒中发病的关系,对日本移民的研究证明了环境因素较遗传因素更为重要。因此,我们不应过分看重遗传因素而对预防脑卒中产生无所作为的片面认识,而应当通过改变环境因素加以积极地预防。
(15)其他因素
如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促凝危险因素、口服避孕药及慢性牙龈炎等。